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直播培训也迅速火了起来。但目前直播培训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消费者如不慎报名参加了不良机构的培训,非但没能成为心目中的“李佳琦”和“薇亚”,很有可能还会被卷走学费一场空。今年5月,浙江省瑞安市消保委接到一起直播培训群体投诉,一家登记注册名为“杭州网红推手科技有限公司”的机构,租用瑞安一床上用品企业的厂房基地做起了直播培训,在没有签订任何合同的情况下,十余名消费者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向该机构交费1万至10万不等,但之后该机构就玩起了失踪,卷款逃跑,最终消费者只能选择诉讼的方式进行维权。
为此,温州市消保委联动瑞安市消保委采集梳理了近期直播培训投诉案例,发现直播培训行业存有以下四大消费陷阱:
培训教师变身带货销售,“专家”名不符实
借培训课的名义一些黑心培训老师会向消费者推销各类所谓的“爆品”,鼓动消费者购买用于直播实践,而消费者真正关心的直播技巧却是寥寥几句稍稍带过,最后消费者发现自己的直播能力毫无起色,高额进的货却根本销售不出去,要求退货时培训老师却不见了。另外培训机构宣传时,一些把自己包装成不亚于李佳琦、薇娅等知名主播段位的“培训专家”,消费者也要多个心眼,很有可能其实就是位刚入行普通培训师而已。
在线直播变录播学习,虚假承诺不靠谱
报名时承诺课程为线上直播培训,一对一指导,开播几次后就翻脸,只安排学员观看录播内容,一对一指导更是虚无缥缈。还有些培训公司在报名时信誓旦旦承诺消费者会涨粉过万,实则直到学完课程为止粉丝量仍毫无进展,消费者要求退款机构就没了音讯。
名为直播培训,实则网络贷款
一些直播培训机构收款的时候表现积极,甚至主动帮助学员贷款交费,而对于学员的学习情况却不闻不问,当实现不了承诺的培训效果,学员要求退款时就百般刁难,导致学员不但退不了学费,还要为不满意的培训课多付利息。
不签合同或合同有漏洞,发生纠纷索赔难
某些不法机构抓住消费者法律意识淡泊的弱点,未签任何合同就要求消费者通过私人转账形式缴费,或者销售人员代替消费者签订合同,利用网络默认同意协议内容,这些签订的合同中往往故意对培训效果表述含糊不清,而对消费者退款要求却极为苛刻,后期如发生纠纷消费者将很难维权。
在此温州市消保委联合瑞安市消保委提醒有意参加直播培训的消费者要注意:
理性看待直播带货行业,避免跟风心理,毕竟直播创业成功者只占少数,他们背后还有专业的运营团队,成功与否还与创业时机、主播销售综合能力、行业竞争情况挂钩,消费者要理性衡量。
确认培训机构是否具备办学资质,即是否取得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提前了解机构经营是否规范,经营时长、社会信誉度是否良好等情况。
消费者在购买培训服务前应详查合同内容,关注课程设置、师资要求、违约责任、退费规则等重要条款。签约时,不要提前预交大量费用,防止培训机构停业或破产时面临退费风险。